
2011古絲路文史探索之旅
跟著心理學家去壯遊.與我的寶貝親子成長之旅
【探索主題】
詩詞古典情境重現:西出「陽關」無故人、風吹草低見牛羊-巴里坤草原、西遊記-火焰山、魔鬼城、天山瑤池仙母、馬車夫之戀(達板城姑娘)。
泰漢唐盛世縮影:莫高窟文物、雷台漢墓、兵馬俑、長安城(西安)
親近文化風情:新疆博物館(樓蘭古人、民族文化)、二道橋與大巴札、吐魯番夜市、哈密夜市、敦煌沙州夜市、西安回族一條街、長安古城騎腳車等。
塞外體驗:羊皮筏勇渡黃河、巴里坤哈薩克家訪與騎馬、葡萄溝維吾爾族家訪、月牙泉騎駱駝。
塞外地理奇觀:魔鬼城(雅丹地貌-風蝕地形)、蘭山公園、鳴沙山、月牙泉(沙漠綠洲)、蜃樓海市、戈壁沙漠+找不到電線杆的狗、祁連雪山、中國陸地最低窪之處,『火洲』-吐魯番、冰蝕湖-天池。
科學工程見證:長城最西關-嘉裕關、炊兒井水利工程、黃河水車汲水工程、張掖木塔。
風味餐飲體驗:饢(新疆烤餅)、烤羊肉串、哈密瓜、葡萄(乾)、新疆大盤雞、烤全羊、蘭州拉麵、雪山飛駝、羊肉泡膜、餃子宴、沙米粉等。
【組團特色】
強化重點解說與充足時間探索,如新疆博物館、陽關博物館、莫高窟...,不惜加價解說、搭電動車、登樓,不是只在外面照像而已!
特殊訂團非旅行社的行程,無SHOPING、自費(如門票、遊園電車、騎駱駝、騎馬、坐驢車、解說員費等),更不須為購物而趕行程。
著重親近當地文史特色,不浪費錢住用不到的豪華飯店。
多支付西安飛烏魯木齊與蘭州飛西安的二段飛機,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深入體驗。
大雄親自領團監督,行程企畫與相關參訪資料準備豐富,讓您的一生一次的壯遊,留下永恒的人生回憶。
自己人的團,若全團成員可增加1~2天時間,也可以增加新疆或西安的行程,更加豐富旅遊內容。將於5月底行前會議時商議,若機位無問題即可增加。
【行程概途】L代表午餐;D代表晚餐;早餐均在飯店內用。
D1 8/8 台灣各地(飛)→金門(船)→廈門(飛)→烏魯木齊(L飛機D飛機) 屯河華美達酒店或同級(4星)
D2 8/9 天池→天池(午餐)→新疆博物館(9:30~19開放)→烏魯木齊(二道橋大巴札) (L大盤雞D烤肉串) 屯河華美達酒店或同級(4星)
D3 8/10 烏魯木齊→達板城→吐魯番→坎兒井→葡萄溝(維族家訪)→吐魯番(L合菜D烤全羊)→吐魯番夜市 吐魯番賓館或同級(3星)
D4 8/11 吐魯番→高昌古城→火焰山→鄯善(午餐)→哈密→哈密夜市(L合菜D合菜) 哈密賓館或同級(4星)
D5 8/12 哈密→魔鬼城(西→北3小時)→哈密→白石頭景區-巴里坤草原(騎馬+哈薩克家訪、氈房、農貿市場 )、→哈密(L合菜D雪山駝掌) 哈密賓館
或同級(4星)
D6 8/13 哈密→星星峽→柳園(午餐)→古長城遺跡→敦煌鳴沙山月牙泉(今日體驗絲路北線-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凄涼!)→按摩之夜(L合菜D合菜) 天宇大酒店或同級(4星)
D7 8/14 敦煌→莫高窟→敦煌(午餐)→陽關博物館→陽關古蹟→敦煌→沙州夜市(L合菜D大漠風情宴) 天宇大酒店或同級(4星)
D8 8/15 敦煌→安西(午餐)→玉門鎮→嘉裕關關城(1730關)→嘉裕關市(L合菜D合菜) 匯力賓館或同級(3星)
D9 8/16 嘉裕關市→張掖臥佛→張掖(午餐)→張掖木塔(登塔)→武威(L合菜D沙米粉) 榮華酒店或同級(4星)
D10 8/17 武威→武威雷台漢墓→蘭州(午餐)→黃河水車園、黃河鐵橋、勇渡黃河(羊皮筏)→蘭山公園(1830關)→蘭州(L拉麵D合菜) 佳潤大酒店或同級(4星)
D11 8/18 蘭州(飛)→西安兵馬俑製作工廠→兵馬俑遺址(3小時)→西安古城牆腳踏車(1900關)→西安→回民一條街+鐘鼓樓夜景(L羊肉泡膜D餃子宴) 東方大酒店或同級(4星)
D12 8/19 西安(飛)→廈門(船)→金門(飛)→台灣各地(L飛機D飛機)
【詳細行程與路線規畫】L代表午餐;D代表晚餐;早餐均在飯店內用。
D1 8/8 台灣各地(飛)→金門(船)→廈門(飛)→烏魯木齊(L機D機)
高雄→金門 B7 871 06:45/07:35 台北→金門B7 881 07:00/07:55
金門→廈門 客輪往五通碼頭 11:00/11:30抵達廈門
*五通碼頭—機場 的擺渡車每天在船班抵達後的25分鐘-30分鐘發車。
廈門→烏魯木齊 南方CZ6982 XMN/URC 15:25/22:30
我們08:10前在金門機場抵達出口集合,請台中、台北出發的團友,自行訂在此集合時間前能到金門的班機。
D2 8/9 天池→天池(午餐)→新疆博物館(9:30~19開放)→烏魯木齊(二道橋大巴札) (L大盤雞D烤肉串)
烏魯木齊→天池1時38分 97.2km(同路來回*2)
●新疆博物館(含門票、解說):(網址)(影片介紹)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是全疆最大的文物和標本收藏保護、科學研究機構,目前常設的展覽有:1、新疆少數民族民俗展覽──系統介紹新疆12個少數民族在服飾、起居、節慶娛樂、婚喪、禮儀、飲食、宗教及其它方面各具風姿的民情風俗。2、新疆歷史和出土文物展覽──展出了自四、五千年前直至近代從絲綢之路發掘及收集的一千 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錦娟、陶瓷、泥俑、錢幣、碑貼、文書、典籍、兵器、器具等。3、新疆古屍展覽有距今3800餘年的樓蘭女屍,有距今3200餘年的哈密女屍和距今3000年且末女屍。
●天池(含門票、纜車、電車、遊船):亦稱瑤池,天池約4.95平方公里,傳說西周王與王母相會在此地;我們將徜徉與山水之間。隨後您可自由自在的攝取美好鏡頭,或漫步於山峻小道中,遠離市囂、紅塵之外。天池為一冰蝕湖的地理奇蹟。
●二道橋大巴札:因曾為架在烏魯木齊河上的第二道橋而得名。是著名的少數民族商貿區。據史料記載,二道橋一帶是清末沙俄在當地劃定的「貿易圈子」,二道橋、山西巷子一帶自清末民初時起,就已是新疆少數民族與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商品交換中。巴劄是古早「趕集」之意,2003年烏市政府重新改建規模更大,有專賣艾得利絲(絲綢)、維吾爾族花帽、小刀、各種瓜果、樂器.....等;您可於此,購買一些紀念品,分贈親友,分享絲綢之路旅遊的快樂。中間還有「家樂福」喔 (刀類只能純欣賞,不能出關,請不要購買)有體的力團友,也可以再去「五一星光夜市」續攤喔!
D3 8/10 烏魯木齊→達板城→吐魯番→坎兒井→葡萄溝(維族家訪)→吐魯番(L合菜D烤全羊)→吐魯番夜市
烏魯木齊→達板城 1時35分 99.6km
達板城→吐魯番 1時32分 96.3km
●達板城風力發電站:位於烏魯木齊附近,是全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站。由於天山如一道屏障把新疆分成南北,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和準喀爾盆地,兩地氣候不同,產生了對流氣流,而達板城正好處在屏障的口子。因此,風到了這裡是憋足勁以用來發電的。從路旁望去,浩瀚的戈壁灘上一座座風力發電機塔,彷彿是海洋中的一根根桅杆。看風葉的轉速並不快,每年卻可為主電網系統提供五千萬千瓦時的電量。
●達板城(含門票):"達板城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王洛賓的這首"達板城的姑娘",曾經調逗起多少人心中的浪漫與嚮往。讓我們親自看一看吧!
●吐魯番: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吐魯番歷史悠久、美麗神奇,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國陸地最低窪之處(-155米),相當於站在零海拔100多米深的井里。『火洲』-吐魯番,有四最:最熱,最干,最低,最甜,三多:風多,井多,干旱多,由于這裏獨特的氣候特點,盛產葡萄、西瓜等果品,是聞名遐邇的“葡萄城”。新疆民謠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夸,葉城的石榴頂呱呱。 ”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個水果之鄉,吐魯番獨居榜首。這里的葡萄可是名馳中外,享有盛譽的哦!4月底就有葡萄熟了,到了8月,葡萄就可多了,滿大街都有賣的,你到葡萄溝一邊欣賞歌舞一邊吃葡萄,那可就是享受了。
●坎兒井(含門票):古老的水利工程,它是使火州變綠州的最大原因,新疆獨具特色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尤為突出,有1100條之多,總長5000多公裏。這是一種極特殊的灌溉係統。為減少蒸發量,當地人採用了這種地下引水方式,鑽到井下,看涓涓水流在暗渠中緩緩而行。據說,最長的坎兒井有8公裏,出土通風用的直井多達三百眼,相當艱巨!所以說,坎兒井是吐魯番,其實也是新疆的生命了。有意思的是,坎兒井剛好分布在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包括伊朗、土庫曼斯坦和中國的新疆、甘肅、陜西等地,幾乎可以肯定,它與絲路有關。
●葡萄溝(含門票、家訪、維族歌舞):葡萄溝,是火洲的“桃花源”。風景秀麗的葡萄溝,以盛產優質葡萄而聞名中外。1994年溝里種植葡萄315.6 公頃,生產鮮葡萄8601噸。這裏主要種植無核白葡萄,還有馬奶子、紅葡萄、喀什哈爾、日加干、瑣瑣等 13個品種。其果實呈球形、卵形、橢園形等,有的葡萄晶瑩如珍珠,有的鮮艷似瑪腦,而有的綠若翡翠。那五光十色、翠綠欲滴的鮮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這裏生產的無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營養丰富,素有“珍珠”美稱,其含糖量高達20-24%,超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無核白鮮葡萄晾制的葡萄乾,含糖量高達60%,被人們視為葡萄中的珍品。
這裏的葡萄都特別甜,糖份含量特別高,這是由于吐魯番的獨特氣候所導致的,這裏的葡萄更是其他地區的葡萄所不可比擬的。
在葡萄溝較高的坡地上建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房屋,它的四壁都是用土坯疊砌,但在牆上密密匝匝布滿氣孔。較大的房屋約有兩層樓高,遠望像個古城堡惹人矚目;置身跟前,又覺得它像養“蟈蟈”的方形巨籠,十分別致、奇特,這就是晾葡萄乾的房子。這種房子,當地維吾爾人稱作“群結”,漢語叫作“蔭房”。蔭房為葡萄溝旖旎誘人的風光增添了奇異的色彩。蔭房里,屋頂上每隔半米左右架着一根碗口粗的“檁子”。
每根“檁子”上,每隔半米弔着一個插着許多有筷子來長、指頭粗細的木杈,這就是掛葡萄用的木鉤。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人們把新鮮葡萄一筐筐地運來,自上而下往木杈上掛上一串串葡萄,在整個蔭房掛滿之后,將門關死,憑着從氣孔吹進來的吐魯番盆地地特有的熱山烘烤,40天左右,鮮葡萄就變成了葡萄干。這種天然晾制的葡萄乾,顏色呈黃綠半透明狀,干韌綿軟,蜜甜鮮香。只能說吃過以後,世界上找不到可以吃的了!!!
D4 8/11 吐魯番→高昌古城→火焰山→鄯善(午餐)→哈密→哈密夜市(L合菜D合菜)
吐魯番→高昌古城 55分 40km
火焰山→鄯善1時8分 65.2km
鄯善→哈密 4時45分 320km
●高昌古城(含門票、驢車):建於二三ΟΟ多年前的高昌故城,實用一千三百多年,于公元十三世紀末毀于戰火。雖然經過二千多年的風吹日曬,故城輪廓猶存,城牆氣勢雄偉屹立在火焰山下。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西行取經相關之地,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位于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高昌,是古代吐魯番沿用時間最久的名字,至今不少文人墨客,仍常用“高昌”作為吐魯番的代名詞。
總面積200萬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遺址。城呈長方形,周長5公里,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份。周長5.4公里,外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夯士筑成。全城有九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
類型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外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全城有九個城門。其中南面有三個城門,東、西、北面各有兩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進入城內,可參觀外城牆、內城牆、宮城牆、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留存較為完整的建筑,其它的殘破土墩、敗落壁垣,就只能由人想象和繼續考證了。
高昌城廢棄后,日益蠶食被墾成耕地,大部分建筑物消失無存。尚存較好的遺跡有,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兩處寺院遺址。其中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約一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組成,東南角的寺院,尚存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是城內唯一保存壁畫較好的地方。佛寺兩側曾立着高大的佛塔,院內正中有殘存塔柱,而佛龛內則殘存着菩萨像和壁画。據考證,這是當年唐僧玄奘西游路過高昌国時,被國王菊文泰挽留一月講經之處。
●火焰山(含門票):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火焰山重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紅日當空,地氣蒸騰,焰云燎繞,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由于火焰山本身具有獨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記》里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
位于吐魯番市東北10公里處,東西走向,東起鄯善县蘭干流沙河,西止吐魯番桃兒溝,,長98公里,寬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當盛夏,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熾熱氣流滾滾上升,赭紅色的山體看似烈火在燃燒。火焰山有其獨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吳承恩將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寫進著名古代小說《西游記》,把火焰山與唐僧、孫悟空、鐵扇公主、牛魔王聯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郁,成天下奇山。游人到火焰山,還能看到唐僧路過時的栓馬樁—一柱凌空的山石還屹立在勝金口內;遠處一片平頂的山坡,則是唐僧上馬的踏腳石;拴馬樁東,隔峽谷有一高峰頂着一塊活像長嘴的巨石,人稱八戒石;一邊看着奇景,一邊說起孫猴子借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變得興趣盎然。
第五十九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更給火焰山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書中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 這段描寫顯系夸張,但高热這一基本特征與火焰山是完全符合的。
關于火焰山的傳說之一:當年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大鬧天宮,倉卒之間,一腳蹬倒了太上老君煉丹的八卦爐,有几塊火炭,從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魯番,就形成了火焰山。山本來是烈火熊熊,孫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滅了大火,冷卻后才成了今天這般模樣。其實,火焰山是由侏羅紀、白垩紀及第三紀砂礫岩和紅岩泥搆成的,年齡距今有兩萬萬歲了。
關于火焰山的傳說之二:維吾爾族民間傳說天山深處有一只惡龍,專吃童男童女。當地最高統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惡龍。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激戰,惡龍在吐魯番東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殺。惡龍帶傷西走,鮮血染紅了整座山。因此,維吾爾人把這座山叫做红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火焰山。拴馬樁和踏腳石在吐魯番市勝金鄉西南10公里處,從312國道西北望去,峰峰的火焰山頂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同木樁,人稱“拴馬樁”。
據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路過此處,曾把白龍馬拴在石柱上,拴馬樁由此而得名。 在拴馬樁不遠處,有一巨石,相傳是唐僧上馬時用的踏腳石。 栓馬樁維吾爾人稱之為“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據說穆罕默德時代,有個聖人名叫艾力,來到火焰山,曾把馬拴在石柱上,以后人們就把這根石柱叫 “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為拴馬樁)以示紀念。
D5 8/12 哈密→魔鬼城(西→北3小時)→哈密→白石頭景區-巴里坤草原(騎馬+哈薩克家訪、氈房、農貿市場 )、→哈密(L合菜D雪山駝掌)
哈密→魔鬼城 2時6分 76km(同路來回*2)
哈密→巴里坤 1時51分 74.6km(同路來回*2)
●魔鬼城(含門票、遊園車、遊西→北3小時):雅丹地貌是指風對干旱区的湖積或沖積平原吹蝕,形成的地面支離破碎的壟槽地形,维吾尔語稱雅丹,意謂具陡壁之小丘。高起的風蝕土墩作長條形,排列方向與主風向平行。近年來研究表明,暫時性流水的沖蝕和湖水的侵蝕,也是雅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魔鬼城位于哈密市五堡鄉以南,距五堡鄉20Km,距哈密市約100Km,由于它神秘莫測,不熟悉地形的人若遇風暴,有迷失方向的危險,哈密雅丹地貌東起煙墩外的駱駝峰,經雅滿蘇鐵礦,大南湖煤礦,到五堡沙爾湖十三間房等長約400公里,寬約5-10公里,在哈密屬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它是經過漫長的風蝕自然而形成的。
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獸形態各異的景觀、令人眼花繚亂的陡壁懸崖、以及混跡岩礫中五光十色的瑪瑙、隨處可見的硅化木、枝葉清新的植物化石,偶爾可獲得象恐龍蛋化石的小圓石頭、鳥類化石,當夜幕降臨時有時會聽到鬼哭狼嚎令人發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們稱之為“魔鬼城”。
其實這里還真正存在着古城堡建筑、古民房遺址—艾斯克霞爾古城堡:離地面約六米的風蝕台上的長方形的土夯建筑有高約五米,前面有門有窗的居住地,據說是古絲路的驛站或是哈密王朝的西南前哨。
哈密(魔鬼城)雅爾丹地貌生態園,以艾斯開霞爾古驛站為中心景點分:東城、南城、西城、北城四大景區。
一、東城:主要景區有古城堡、神女峰、千佛山、方塔山、彩石灘。
二、南城:主要景區有金谷滿倉、獅身人面像、金陵石虎、鱉蓋梁、原始胡楊林。
三、西城:主要景區有天門洞、比翼雙飛、雙塔峰、石菇灘、風神、思歸、布達拉宮。
四、北城:主要景區有瀚海神龜、雙頭馬、艾斯開霞爾古城、紅柳灘。
億萬年前這里是什么?侏羅紀時代犀牛、大象、恐龍、始祖鳥等古生物化石的殘肢斷臂,早期石炭紀的珊瑚化石清晰地映射出這篇土地的變遷。一切都似乎向你訴說着遠古的繁榮和世事的滄桑。
你可以充分感悟大漠自然生態的神奇,在這里你可以真正體味到大漠“最后一片淨土”的凝靜,在這里你可以尋古絲路北道,觀阿拉伯石堆,還能看到哈密魔鬼城獨有的神奇大漠奇觀二古城、六灘、十六景、古驛站的風姿,使你更加認識到保護自然生態,珍愛生命的可貴。
●白石頭景區-巴里坤草原(含門票、騎馬、哈薩克家訪):古詩《疏勒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說就寫的是巴里坤。當然要體驗一下牧民的生活-騎馬去!【巴里坤大草原】是新疆僅次於巴音布魯克的第二大草場(巴音布魯克是中國第二大草原,最大的是內蒙的鄂爾多斯草原),白石頭風景區就位在天山的北坡,東邊與伊吾葉英格爾草原相接,西邊則連接巴里坤大草原,南邊有高聳入雲的喀爾里克山,北邊則有白雲繚繞的巴里坤北山。當地的海拔約兩千三百公尺,這裡終年水氣豐沛,綠草如茵,是很好的草場,哈薩克游牧民族多在此區放牧。這裡雖然屬於哈密區,但與哈密終年乾燥炎熱的氣候截然不同。也是全疆擁有駱駝最多的地方,而巴里坤馬也是新疆的三大名馬之一,在這寬闊平坦的草場上,遠處牛羊成群,一派草原美景!。您將在這裏騎馬、縱橫草原的感覺會讓您有深入天地的感覺!之後前往哈薩克家中,炊煙嫋嫋,吃著點心,聽著哈薩克語言,讓您倍感親切!後前往【農貿市場】逛逛,感受東疆不同的異域風情。
D6 8/13 哈密→星星峽→柳園(午餐)→古長城遺跡→敦煌鳴沙山月牙泉(今日體驗絲路北線-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凄涼!)→按摩之夜(L合菜D合菜)
哈密→星星峽 3時2分 205km
星星峽→柳園 2時4分 92.1km
柳園→敦煌 2時56分 417km
●鳴沙山月牙泉(含門票、騎駱駝、鞋套):天地奇響,自然妙音──鳴沙山,位于甘肅惇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鳴沙山、沙峰起伏,處于騰格里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里坤鎮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嶺晴鳴”。
所謂鳴沙,并非自鳴,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產生鳴響, 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美妙的樂章。”當你從山巔順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錦緞張掛沙坡,若金色群龍飛騰,鳴聲隨之而起,初如絲竹管弦,繼若鐘磬和鳴,進而金鼓齊,轟鳴不絕于耳。
自古以來,由于不明鳴沙的原因,產生過不少動人的傳說。相傳,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漢代將軍率軍西征,一夜遭敵軍偷襲,正當兩廝殺難解難分之際,大風驟起,刮起溫天黃沙,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從此就有了鳴沙山。至今猶在沙鳴 則是兩將士的廝殺之聲。據《沙州圖經》載:鳴沙山“流動無定,俄然深谷為陵,高岩為谷,峰危似削,孤煙如畫,夕疑無地。”這段文字描述鳴沙山形狀多變,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山體高達數十米,東西綿亙40多公里,南北縱橫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兩條沙臂張伸圍護着鳴沙山麓的月牙泉。到了現代,對此進行了科學的探究和推測,觀點較多,主要有三說:
第一種為靜電發聲說。認為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匯集,聲大如雷。
第二種為摩擦發聲說。認為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干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烈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
第三種為共鳴放大說。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抄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響聲。
●晚上特別安排指壓按摩(費用已含),讓我們一塊在沙漠綠洲之中,舒解旅程中的疲勞。
D7 8/14 敦煌→莫高窟→敦煌(午餐)→陽關博物館→陽關古蹟→敦煌→沙州夜市(L合菜D大漠風情宴)
莫高窟http://www.mogaoku.net/
敦煌→莫高窟 43分 25.9km
敦煌→陽關 1時53分 61.9km
●敦煌:春秋時,此地因「地產好瓜」而得名瓜州。戰國時,屬於大月氏國。西漢初年,曾被匈奴佔據,後歸漢朝,前88年(武帝後元年)設立敦煌郡,意「敦,大也,煌,盛也」,為河西四郡之一。新莽時一度改稱敦德。東漢建立,竇融率河西歸服。由於北匈奴控制了西域,敦煌郡既擔負著防禦匈奴進攻的重任。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境內有漢代所築的兩座長城關隘玉門關和陽關,均為軍事要塞,是漢唐王朝和西域的分界點。後人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以及古琴名曲「陽關三疊」等,都是指此處。今兩關及長城遺址尚存。附近還有懸泉置遺址,為漢晉時期的驛站遺址。
●莫高窟(含門票+加洞的錢+解說):(網站)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惇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莫高窟在近代以來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
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莫高窟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則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裡才重新為人注意。近代,人們通常稱其為「千佛洞」。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死亡後掩埋的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檯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瑰麗華艷,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鬆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高深,而且與壁畫相融相襯,相得益彰。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高33米。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陽關博物館(含門票、解說、到陽關的電車):位於今敦煌市西南70餘里,始建於漢武帝時期,因其處於玉門關之南,而稱之為陽關;而陽關及玉門關亦合稱「二關」。是古代陸路交通的咽喉之地,把守著通往西域的南路。
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描述:「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惇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地图可以看出,陽關和玉門關都是通往西域的門戶,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出惇煌后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里戌守征戰;多少商商賈、僧侶、使臣、游客曾在這里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丝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长安的。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后人憑弔。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沙灘,這里沙丘縱橫,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當地人稱為“古董灘”。在古董灘沙丘之間的礫石平地上,散布着許多古代的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分布廣泛,隨手可撿。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除此之外,這里還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后,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古董灘面積約上萬平方米,面積大、散布文物丰富。
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悽涼悲惋,寂寞荒涼。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悽涼委婉 的代名詞,陽關一帶已是西北最大的鮮食葡萄基地和敦煌罗布麻綜合開發中心的野生羅布麻生產基地,陽關葡萄和惇煌羅布麻茶葉聲名遠播。站在烽燧高聳的墩墩山上,舉目遠視,綠樹蔥蔥,一派塞上绿洲的好景色。
D8 8/15敦煌→安西(午餐)→玉門鎮→嘉裕關關城(1730關)→嘉裕關市(L合菜D合菜)
敦煌→安西 4時15分 190km
安西→玉門鎮 1時54分 133km
玉門鎮→嘉裕關關城 1時45分 120km
●嘉裕關關城(含門票、電車、登城):「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明代長城起點的嘉峪關。興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雖是萬里長城最西端關卡,但比山海關建成時間還早;城樓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城本身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裏一燧,十裏一墩,三十裏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建築。
明太祖洪武五年,「征虜將軍」馮勝選擇九眼泉西北坡築嘉峪關土城,爾後又陸續修築,益形鞏固,素有天下雄關」及「長城主宰」之稱。嘉裕關內城門內北側,各有馬道門樓一座,進入車樓以後,還闢設一條寬闊筆直的斜坡式磚鋪「馬道」直達城頂。
嘉裕關為萬里長城西端的起點,此地是東西交通史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孔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以來,中國歷代王朝無不在此修關設防,留下許多的古跡和珍貴文物,如魏晉彩繪壁畫、黑山岩石刻畫等。
登臨「天下第一雄關」,窮目遠眺連綿起伏的祁連山,遙想歷代「金戈鐵馬」馳騁沙場效命的豪情,或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的落寞無奈,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嘉峪關控河西咽喉之地,矗立在北面黑山和南面祁連山脈的文殊山之間十五公里的峽谷上,地勢險要,古稱「河西第一隘口」。
第一層為磚木結構,東西兩面開門,門內安裝扶手木樓閣,可緣梯上樓,第二、三層為木結構,四周木格壁窗,以綠琉璃瓦蓋頂,脊上裝獸形瓦、蟠龍、石獅等。
嘉裕關城樓的建造堅固雄偉、氣勢磅礡。事實上,以巍巍祁連山和茫茫戈壁背景的嘉峪關,被譽「天下第一雄關」,絕非溢美之詞。這座建築雄偉的邊關古城,傲然聳立在一望無際、茫茫旱海之上。
嘉峪關城佈局合理,建築精良,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槽,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嘉峪城的整體佈局,顯示了古代邊關將士的傑出軍事才能和當時民間精湛高超的建築藝術,以天下雄關傳名古今。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實在不易。
於是,便演繹出了「定城磚」、「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等若干扣人心弦的動人故事。
嘉裕關分內外城,內城的東、西各有一「甕城」,將軍府則位於內城裡。甕城取甕中捉鱉之意,設計讓敵人進入後即被困住而插翅難飛。城牆上所見的小城樓稱為「敵樓」,是存放武器和供士兵休息的地方。
嘉裕關有「擊石燕鳴」、「定城神磚」的傳說。關於「擊石燕鳴」的典故,其中有一說是當時士兵的妻子會用石頭敲擊城牆,若發出「唧唧唧」像燕子一樣的聲響,就表示良人(夫婿)必定能平安歸來。
至於「定城神磚」的傳說,是當時主持建造嘉裕關的建築師以精確計算建材聞名,他以項上人頭跟主其事的官吏保證,建關使用的磚頭材料一定事前計算恰如其分。只不過,等到快竣工時卻剩餘一磚,工匠靈機一動,將磚置於城門之上,無所不用其極地自圓其說,此即為神仙托夢的「定城神磚」,千萬不能拿走,否則嘉裕關將不保。如此神來之筆般的機智,不但腦袋不必搬家,也連帶使得建城民伕不必再服苦役.
D9 8/16嘉裕關市→張掖臥佛→張掖(午餐)→張掖木塔(登塔)→武威(L合菜D沙米粉)
嘉裕關市→張掖 3時12分 226km
張掖→武威 3時24分 244km
●張掖: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也是河西四郡之一,馬可•波羅東遊中國時曾在此停留長達一年時間。漢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國稱雄于惇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春秋戰國時,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烏孫而獨居。秦漢之際,北方的匈奴族強大起來,擊敗并趕走了月氏人,河西遂為匈奴右賢王的領地。黑河東、西分別由休屠王、渾邪王分領。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此后,開始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張掖遂為絲綢之路的重鎮。北朝西魏改為甘州。
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內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有着美不勝收的原生態城市溼地,氣勢磅礡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國最美的油菜花海,亞洲最大的萬匹軍馬馳騁,獨特裕固族風情,祁連山草原風光,沙漠冰川奇景……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臥佛(含門票):大佛寺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區西南隅,因寺里供奉的一尊全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像,全長35米,肩寬7.5米,腳長5.4米,僅一只耳朵就有4米長。此尊佛像為木胎泥塑(是以木為架搆,用泥表塑制),線條非常流暢。在臥佛像后邊塑着佛的十大弟子,表情各異,意為告訴人們,雖是佛家弟子,可是修行深淺不一,所以對佛的涅般,也就是我們俗人說的死亡的理解也各不一樣,非常耐人尋味。這尊臥佛因為是西夏產物,故顯得尤為珍貴。殿內兩邊還塑有十八羅漢像。還有魯迅在“三味書屋”里提過的山海經和西游記的壁畫500多名方米。
●木榙(含門票、登塔):都說张掖之所以是塊寶地,因為境內有象征五行的寶塔鎮守,張掖古城一共有五座塔:金、木、水、火、土,五塔依次分佈全城,支撐全城的氣脈。文革時期,其中三座倒塌,只剩下木塔和土塔。有兩座塔我們旅游時就能見到,一座是前邊提過的张掖大佛寺里的土塔,再來就是這座在張掖市中心的廣場上就能見到的木塔。
這座木塔位置在張掖中學的院內,現在雖然已經獨立保護起來,但還是與周邊的現代化建筑相映成趣。這座木塔來頭可大着呢,據記載這也是屬于釋迦舍利十六塔之一,建筑年代據說比北周還早,只是可惜原來的建筑已經在清朝年間被大風給毀了,所以現在看到的是民國時期重建的木塔。
但據史料記載,元朝年間,這座塔重建成為十五層高塔,而且內設機關,塔身是可以轉動的。在當時可以算的上是世界奇跡。現在我們看到的木塔只有九層,底下七層均為磚石結搆,頂部兩層才是全木結搆,所以這座塔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木塔了,而是半木塔。但稱奇的地方是,這座塔的整個架搆里完全沒有用到一根釘鉚,完全是靠大梁和立柱縱橫交錯而拉結到一起的。在塔頂原來還有一座古鐘,木塔是可以登臨的,這里也是甘州八景之一,以前被成為“木塔疏鐘”。
塔前方的場地上有塊“重修萬壽寺石碑”,是清代留下的,塔后有座黑樓,之所以被稱為黑樓,取了震懾張掖境內黑水河的意思,使之不能泛濫成災。
D10 8/17武威→武威雷台漢墓→蘭州(午餐)→黃河水車園、黃河鐵橋、勇渡黃河(羊皮筏)→蘭山公園(1830關,索道最晚開至21:30)→蘭州(L拉麵D合菜)
武威→蘭州 4時56分 273km
●雷台漢墓(含門票):雷台漢墓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雷台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台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據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台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 其中以銅奔馬藝朮價值最高。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7.1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丰富的天馬文化內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朮之極品,銅奔馬原件現珍存于甘肅省博物館,全省各地均可買到原樣復制品作為紀念。
銅奔馬,也稱馬踏飛燕,是1969年當時的公社生產隊的人准備在雷台(當地人供雷神求雨的地方)這里挖地道的時候發現的這個古墓,其實這里當時已經被盜墓者光顧過了。墓穴里只剩下大型不好攜帶的銅器制品,銅奔馬就在其中,原物有34.5釐米高,45釐米長,昂首揚尾,三足騰空,一足則踏着一只飛翔的燕子。造型非常別致。1983年的時候,國家旅游局把它定為我國的旅游標志。武威市把它作為了市標,現在凡是旅游城市的中心廣場上都會有這么一個銅奔馬的雕像。
●蘭州:位于中国陸域版圖的几何中心。始建于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筑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国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蘭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于史冊。后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清乾隆《甘肅通志》就載:“玫瑰花出蘭州”,而以永登縣苦水鎮所產質量最優,名冠天下。 蘭州苦水玫瑰花和精油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成為暢銷全國的花中奇葩為蘭州市的市花。玫瑰屬薔薇科落葉灌木,莖高有刺,花大,呈紫紅色,枝葉茂盛,花朵繁多,花瓣肥碩,色澤鮮艷,香氣濃郁。乾隆時蘭州翰林秦維岳賦詩詠頌:“霞光錦緞覆蒼苔,點綴芳園朵朵開。西隴花遲兼遇閏,端陽才擁艷香來。”點出了玫瑰色香俱佳的特點。
●黃河鐵橋:20世紀初葉,走過了500年的鎮遠浮橋終于要和金城蘭州人告別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十九,時任陝甘總督的升允上書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報告說已經與德商泰來洋行在1906年9月11日簽訂了修建黃河鐵橋的合同。蘭州曆來是東西交通要沖,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才在現在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據明人徐蘭的《河橋記》記載,楊廉在黃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備用,將25艘用繩鎖連接,船下以石鱉固定,船上加蓋木板、欄杆,并在橋南北兩岸各樹一根大鐵柱和六根木柱,以鐵鏈將浮橋固定。整座浮橋“隨波升降,帖若坦途”。此后500多年間,用以搆筑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現在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鐵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
但是鎮遠浮橋并非堅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稜,常常會發生橋毀人亡的慘劇。而且,冬季黃河封凍,浮橋必須拆除,車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將消未消之時,經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橋,所費甚巨。
經過華洋工匠共同努力,鐵橋于宣統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由當時的甘肅省主席劉郁芬手書的“中山橋”匾額,被懸掛于鐵橋南面的牌廈上,“第一橋”從此改名中山橋,沿用至今
●黃河水車園(含門票):
蘭州市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征,幹旱少雨。黃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河面距地面有十多米至二十多米落差,由此帶來豐富的天然水力資源。
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自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56年明代「段續」借鑒雲南通河的筒車灌溉技術,發明了適合於本地使用的黃河水車,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蘭州水車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的沖擊力的水利設施,水車輪幅直徑達16.5米,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鬥。水車立於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沖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鬥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轉至頂空後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這種通過水車轉動,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古代的"自來水工程"。
水車小者直徑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單輛車、雙輛車和多輛車等類型,一輛水車可灌溉農田七八百畝。明末以降,大水車在黃河流域的皋蘭、白銀、涇川、平涼、銀川及陜西得到了廣泛使用,促進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羊皮筏(含費用):在古代過黃河不易,因為河道闊,水流急。在還沒有水車之前,這裡很落後,要造船就更加困難。所以當時過河是用浮力大,食水淺,就算有一尺水深也可通行的羊皮筏羊皮筏子是甘肅黃河上特有的交通工具,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船工把整羊皮或牛皮吹足氣,形成一個巨大的氣囊,再把十幾只氣囊捆在一起,並綁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架子上,利用氣囊的浮力,就可以進行漂流了。羊皮筏由此漂到內蒙古的包頭,到那裡會將氣放了,摺起來,由駱駝運回來,最多十天便到。筏可一天漂40到60多公里。運貨的大型皮筏有用到100張羊皮的。
《宋史•王延德傳》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其實,在現實的皮筏製作原料上,除了羊皮外,還有牛皮。這樣,皮筏也就有羊皮筏和牛皮筏兩種。做羊皮筏的工序認真複雜,除了指定要用山羊前半身的皮來做之外,還要定時的灌油和灌水,防止山羊皮腐爛;之後還要吹脹皮囊,紮好口後還要搖晃一下,讓油可以滲透山羊皮。再放上一個多月,便可以上架了。船排雖然小,但一隻羊皮筏也需要札13個羊皮囊。一般來說,左右各排5個小的,中間3個大的便夠穩固。做船夫平時還要定時幫羊皮囊吹氣,以及修補時維修工作,那麼羊皮筏才會耐用。70到80斤 一個人抬。
●蘭山公園(含門票、上下纜車):位於蘭州市區正南皋蘭山上,沿龍尾山脊東起龍須老狼溝,西至龍尾山枇杷嶺,是蘭州人民辛勤綠化建造的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園。皋蘭山海拔2,129.6米,是蘭州城南的天然屏障和第一高峰,蘭山公園就位於山頂制高點上,遠眺俯瞰,蘭州全景盡收眼底。到蘭山公園旅遊,可乘車直達,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園東門口乘纜車扶搖直上,該纜車行程長度和爬高程度均屬全國第一。纜車一車可坐2人,起於五泉山下東側,止於三台閣西側,單程約需10分鐘。
D11 8/18蘭州(飛)→西安兵馬俑製作工廠→兵馬俑遺址(3小時)→西安古城牆腳踏車(1900關)→西安→回民一條街+鐘鼓樓夜景(L羊肉泡膜D餃子宴)
海南HU7825 LHE/XIY 08:35/09:35
咸陽機場→兵馬俑 44分 57.8km
兵馬俑→西安 1時4分 40km
●兵馬俑遺址(含門票、電車上、解說):(影片)法國前總理希拉克說:「不看兵馬俑,等於沒有真正到過中國。」到底兵馬俑有什麼特別呢? 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到底它「奇」在哪裡?
兵馬俑坑被焚毀後,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重見天日。1974年3月,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的農民楊志發等人在秦陵東側打井,意外地挖出了一個陶俑的軀幹和一些肢體碎片。有人說這是「妖怪」,有人說這是「神爺」,弄不清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一個老頭乾脆將陶俑搬到田地裡,給它戴上草帽,當成草人嚇唬小鳥。
兵馬俑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極為珍貴的軍事資料。通過這些兵馬俑,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秦代的兵制。 秦代的軍隊可以分為中央宿衛軍、邊防軍和郡縣兵三類。兵馬俑即屬於前者。秦代實行徵兵制,所有軍人都是從民間的適齡男子中甄選而來的。
從體貌特徵上看,兵馬俑坑中的士兵,主要來自關中地區,也有一些來自巴蜀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秦代實行軍功爵制,軍人「勇於公戰」,這種情況在兵馬俑勇猛的神態上也有所反映。兵馬俑坑中的戰車、甲衣、兵器都由中央主管兵械等器物的「寺工」製造,這說明秦軍的兵器和甲衣是由政府發放的。至於兵馬俑坑中的士兵俑穿著不同的衣服,則說明秦軍的服裝是由自己準備的。
●西安登城(含門票、腳踏車租金):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裡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西周開始,西安成為中國的首都,當時被稱作「宗周」豐鎬。秦都咸陽城舊址位於今西安市西北部與咸陽市東南部。漢都長安城建立在秦咸陽城的基礎上,被稱作「鳳城」,又因城牆走向頗似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被稱作「斗城」。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的「天下中心」,作為唐帝國的首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華彩的篇章。唐長安城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奠定了今天西安市區的街道布局。歷史上約有13(官方認定)/21(民間說法)個王朝在此建都,先後為周、秦、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歷時超過1100年。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其中西周、秦、西漢、唐,是西安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安古城牆】,此城牆以西元六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展(所以處處可察覺唐朝的餘韻),建於西元十四世紀,牆體高12公尺,底寬18公尺,頂寬15公尺,厚度大於高度,建築穩重堅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我們將在「城牆上」騎腳踏車繞一圈,讓您體驗古城之美。
D12 8/19 西安(飛)→廈門(船)→金門(飛)→台灣各地(L機D機)
西安→廈門 東方 MU2281 XIY/XMN 11:10/14:45
廈門→金門 客輪往五通碼頭 17:15/17:45抵達廈門
金門→高雄 B7-880 18:45/19:35 金門→松山 B7-898 18:55/19:5
預計抵達金門機場時間為→18:15,請台中、台北出發的團友,請自行訂至少40分後起飛的班機回到您的出發地喔!
【旅行費用,限5/31前付訂金5000元的早鳥夥伴喔!】6月1日後加3000元喔!
* 10~15人,NT$ 60,900元(現金價) NT$ 62,000 元(刷卡價)
* 16以上, NT$ 57,900元(現金價) NT$ 59,000 元(刷卡價)
* 以上報價包含:
全程小三通來回機票及船票交通工具。(航空燃油費、機場稅)。
包含三段國內班機廈門/烏市、蘭州/西安、西安/廈門機票
全程住宿安排星級酒店 (2人一室)安全舒適。
安排旅遊巴士33座空調旅遊車。
每位300萬旅遊責任意外險(含加緊急海外急難救助每人100萬元)及20萬元意外醫療險。
大陸三十萬人民幣旅行社責任險及三萬元人民幣醫療險。
包含行程內之所有交通及景點門票。
包含全程司機、導遊、領隊全程12天小費。
全程提供每人每天兩瓶500C.C礦泉水
全程無購物行程 NO S/P。
* 以上報價不包含:
不含房間(房)及行李小費(件)約RMB5~10元。
住宿單人房差需補房差NT$7,800元
不含護照、臺胞證及台胞證加簽。
行程外之交通及景點門票。
個人之消費電話費、洗衣費、飲料費、房間服務費行李超重費及其他個別要求之費用。
【護照與台胞證辦理】
●無護照者或有護照效期未滿6個月
證件:護照申請書-本人簽名、彩色白底照片二吋二張(身份證照片大小)(近六個月內照.脫帽.露全耳)、身份證正本.家裡電話、14歲以下無身份證者,需附戶籍謄本及監護人身份證正反面影本、男生需附退伍令正本 (有舊護照者免)、有舊護照過期者,需附上舊護照。費用:1700元
●有護照6個月以上效期,但無台胞證
證件:二吋彩色照片一張(半年內)、身份證影本、護照影本。費用:1700元
●有護照6個月以上效期,有台胞證,需要台胞證加簽
證件:臺胞正本。費用:600元
●九和旅行社聯絡方式
承辦人:張隆寶 0929-291588 或OP 李小姐
TEL 07-333-8013 FAX 07-333-0240
交通部觀光局旅行社註冊編號5394
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會員
國外網 : www.chiuho.com.tw
國內網 : www.104hotel.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